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专家 > 勘察设计 > 广东 |
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朱文一 |
添加日期:2019-08-23 推荐单位: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 浏览量:20930 |
个人信息 姓名:朱文一 出生日期:1963年5月13日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职务职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 执业注册情况:兼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邮寄地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个人履历 1985年、1988年、1993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3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1998年被聘为教授, 2000年至2001年在哈佛大学建筑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2004年至今任建筑学院院长;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实践工作,迄今出版《空间·符号·城市》等著作11部,发表论文170篇。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建筑学报》、《城市规划》、《世界建筑》等杂志编委。 主要作品 朱文一多年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主要建成作品有唐山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改造)、清华大礼堂(改造)、清华学堂(修缮)、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无锡古运河文化馆、广东工业大学新校园和广州美术学院新校园等。 朱文一在建筑与城市设计创作领域多次获得奖励和荣誉。他主持设计的广东工业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新校园获得了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二等奖、2008年教育部优秀设计奖、2007年国家优质工程奖银质奖等。20多年来,他持续参加设计竞赛,多次获奖。在2010年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设计竞赛、2004年重庆国泰大戏院设计国际竞赛、2003年广东工业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2003年中国海军博物馆设计竞赛、2001年成都水井坊博物馆设计竞赛中均获得第一名;1996年,他提交的“绿野·里弄”构想参加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在593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朱文一教授主持的“城市翻修”系列设计课通过与国外建筑学院联合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了建筑与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多年来,与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厄瓜多尔科技大学、耶鲁大学、都灵理工大学等合作教学,完成了德国威廉港城市设计、北京奥运后场馆再利用研究、厄瓜多尔曼塔国际机场概念性设计、北京紫禁城筒子河沿岸改造设计、唐山中国机车博物馆概念性城市设计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际竞赛,取得了国际建筑师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等。 作为高校教师,他一直承担建筑教育工作,2005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作为第三获奖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成为国家精品课“建筑设计”课负责人,2010年获得第六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创作理念 朱文一教授认为建筑应具有“弥异所”的特质。“弥异所”取自墨子对空间的描述,意指人的空间,可以理解为空间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类似西方建筑理论中所说的场所精神。由此,建筑创作就是创作空间的弥异所,呈现建筑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特色。 建筑因时而异,意指当代建筑创作应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换句话说,今天的建筑必须是可持续的,这在普遍意义上已作为建筑创作的美学前提和道德底线。在这样的语境中,形式光鲜华美、实则能耗大户的建筑会变得丑陋无比,遭人唾骂;因为美学的涵义不仅是比例、色彩、质感、尺度等形式美的法则,更重要的是以建筑是否可持续为底线。 建筑因地而异,意指当代建筑创作应该尊重建筑文化原本具有的多样性法则,呈现建筑的地域特色,并在传承中创新。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遗产,包括现代建筑作品,从来都是根植于对地域特色的深度挖掘和智慧呈现。地域特色从根本上诠释了建筑原创性的本质和建筑的适宜性原则。同时,注重地域特色的建筑创作又是扭转盲目照搬、山寨成风现象的良方,也是一剂打破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困境的良药。 建筑因人而异,意指建筑应该满足不同的人、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建筑创作应该捕捉、反映乃至预测社会生活对建筑的新需求,不断探索体现面向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各类人群的建筑空间和类型。这要求建筑创作不仅要做好建筑红线内的本分设计,还要兼顾建筑红线外的空间,更要创造具有文化兼容性的街区及城市生活和工作空间,在城市设计层面体现建筑的特殊性和包容性。 朱文一教授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及创作实践近30年,在建筑创作中努力探索建筑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特色,力求为建设美好人居空间留下更多的“弥异所”。 同行评价 朱文一教授在建筑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以及建筑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成绩。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对他的评价是“对事业赋有激情,执着追求”、“治学深入,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理论上能博览群书。在实践方面涵盖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重视方法论,善于用形象解析、归纳,思想灵活,颇有‘意匠’”。张锦秋院士对他的评价是“在学术上,具有较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很好的人文和艺术素养,思维具有独特性”。马国馨院士认为朱文一教授“治学严谨,工作勤奋,无论在理论研究和规划设计上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或独具创见的水平”。 朱文一教授在1996年获得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金奖,《建筑学报》、《世界建筑》以及《北京晚报》、《Beijing Review》、《中国科学报》、《北京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均进行了报道。著名评论家张颐武在其2008年的著作《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中对朱文一教授的建筑作品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朱文一的“绿野里弄”体现了“以人为本”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的观念转变。设计方案顺应上海居民生活方式的传承,构想了一种弘扬传统里弄住宅优点,将传统与未来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展示出一种诗一般的田园景色,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又延续传统里弄住宅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