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 正文

匠心筑梦三十载 山城逐梦赤子心 ——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2025年度“最美土木科技工作者”曹洪武

发布日期:2025-07-10  浏览次数:30
 

 

     曹洪武,中共党员,现任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1995年从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后,加入中铁大桥院,一直从事桥梁设计工作,2018年调任中铁二院重庆公司,至今扎根桥梁建设一线已逾30载。始终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深耕大跨度桥梁设计与科研领域,在二十余座特大桥梁工程中留下卓越印记,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曹洪武自工作以来,先后担任了沪瑞国道贵州北盘江大桥(主跨636m钢桁梁悬索桥)、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目前世界最大跨度的主跨588m高低矮塔斜拉桥)、重庆寸滩长江大桥(首次采用牌楼塔的主跨880m钢箱梁悬索桥)、重庆双碑嘉陵江大桥(主跨330m高低塔混凝土斜拉桥)、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明月峡长江大桥(首座上下两层四线铁路主跨425m钢桁梁斜拉桥)、渝湘高铁武隆太子坪乌江大桥(首座斜腹板单箱单室主跨300m混合梁斜拉桥)、宜涪高铁涪陵长江公铁大桥(目前世界最大跨度公铁平层主跨736m四索面混合梁斜拉桥)等20余座特大桥梁的设计负责人或技术主管。近几年还担任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璧铜线、江跳线、成渝铁路重庆至江津段改造工程、沙坪坝铁路枢纽综合改造工程、武隆仙女山碳中和景区及配套项目、涪陵绕城高速公路李渡至新妙段、渝西高铁北碚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等桥梁的技术主管,为重庆交通建设添砖加瓦。

沪瑞国道贵州北盘江大桥照片

 

 

 重庆寸滩长江大桥照片

 


重庆双碑大桥照片




宜涪高铁涪陵长江公铁大桥效果图

 

 

 

 

 

云端筑桥人

2003年深秋,贵州北盘江大峡谷的晨雾还未散尽。一位身形瘦削,但目光如炬的青年工程师,正紧握着手中的图纸,扶着湿滑的岩壁,一步步艰难地前行。他的图纸上沾满露水衣角也早已被泥土染得斑驳,这就是曹洪武第一次踏勘北盘江大桥桥址的珍贵记忆。

曹洪武1995年毕业后,在陈新院士任总监的江阴长江大桥从事监理工作,而后又紧随方秦汉院士身边,全程参与芜湖长江大桥的科研、设计。桥梁大师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他的高起点,更历练了他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22年前,年仅29岁的他,肩扛北盘江大桥设计负责人的重任,面对当时山区最大跨径悬索桥的挑战,他不畏艰难、迎难而上。636米的主跨,横跨330米高的V型峡谷,两岸岩体险峻,建设之路步步惊心。老杨,那位勘察队长,至今还难忘曹工总带着晕车药和橘皮,却从不缺席每一次的现场踏勘。主缆线形调整的关键时刻,恰逢爱女降生,曹洪武却毅然选择坚守在大桥监控室,整夜未眠。谈及此事,他眼含泪光,轻声说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只能通过护士的手机视频见证,但看着大桥在云贵高原上傲然屹立,我知道,这是我能给女儿的,最特别的出生礼。

 

山城不了情

2008年的重庆,40度高温,曹洪武带领设计团队进行重庆双碑嘉陵江大桥投标。面对时间紧、技术难、竞争强的三重压力,他带领团队连续熬夜奋战。一天夜里,正在审核方案的他突发胃痛,汗如雨下。在同事们的劝说下他去医院打完针后又立马返回办公室投入了工作。投标文件交付前夕,他几乎48小时未眠,最终,团队创新完成超宽预制拼装斜腹板大展翅混凝土箱梁方案设计,330米主跨的独柱高低塔斜拉桥,在嘉陵江上画出一道优雅的弧线。当方案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时,团队欢呼雀跃,曹洪武却因过度疲劳还在伏案而睡。

真正让曹洪武读懂重庆的,是寸滩长江大桥设计的那段日子。踏勘现场,时逢雨后蓝天白云,他站在大佛寺长江大桥眺望寸滩宽阔的江面,桥梁的蓝图已然浮现在脑海,"桥梁,不仅是跨越江河的通道,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在一次讨论会上,曹洪武指着窗外的江流说。为实现巴渝文化与现代桥梁的完美融合,他穿梭在重庆的大街小巷,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寻找设计灵感。最终,凭借巴渝文化特色的牌楼塔造型,他的团队设计的寸滩长江大桥成为长江上最具中国风的大跨悬索桥。如今,看着寸滩大桥映在江中的倒影,他总会想起那个雨后的蓝天,山城重庆,是桥梁的诗篇,亦是理想的远方。

 

逐梦赤子心

2018年曹洪武举家迁至重庆,调任中铁二院重庆公司副总工程师。近几年先后担任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宜涪高铁重庆段、成渝铁路重庆至江津段改造工程、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璧铜线、江跳线、沙坪坝铁路枢纽综合改造工程等桥梁技术主管,一座座桥梁凌波而起,在他手中从蓝图变成现实,为重庆交通建设添砖加瓦。

在常年的工作实践中,曹洪武同志一贯坚持“产学研用”融合,在大跨径各类型桥梁设计、科研及工程应用方面不断锐意进取。秉承“技术驱动、质量为先”的理念,在山区峡谷、大江大河等复杂建设条件下,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主持设计的桥梁工程屡创行业纪录,创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创新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以上优秀勘察设计奖10项。

 

三十载的桥梁人生,曹洪武以钢筋混凝土为笔,书写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热爱。每一座桥,都是他与山城最真挚的对话,不仅在江面延伸,更在心间生长。从长江中下游平原到云贵高原、再到山城重庆,曹洪武同志以匠心守护每一座“超级工程”,用创新架设发展通途。其业绩不仅体现在二十余项特大桥梁的坐标点上,更镌刻在中国桥梁技术进步的里程碑上。作为新时代土木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持续书写着“建造精品、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